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以2022年新课标和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以课为单位,共20课。2024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初一历史教学实际,对初一历史培优补差工作做如下安排:(1)抓好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贯彻国家“双减”政策,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推动学优生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每周2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1、第一周到第七周:完成1-10课新授课教学
2、第八周到第九周:完成期中调研考试复习
3、第十周:期中考试,做好考前指导和考后反思
4、第十一周到第十六周:完成10-20课新授课教学
5、第十七周到十八周:完成期末调研考试复习
6、第十九周到二十周:期末考试,做好考前指导和考后反思
七、集体备课具体安排: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时间为每周四上午,本学期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
主题 |
主备人 |
8.30 |
制定学期集体备课计划与安排 将本学期默写和教案编写任务落实到个人 |
刘芳 |
第一周 |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集体备课 |
刘芳 |
第二周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集体备课 |
彭飞 |
第三周 |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集体备课 |
张心怡 |
第四周 |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集体备课 |
周赟 |
第五周 |
国庆放假 |
|
第六周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集体备课 制定期中复习计划及查漏补缺 |
钟文仙、刘芳 |
第七周 |
完成期中复习默写与复习调研卷(2张)设计 |
朱秋丽 |
第八周 |
完成期中复习调研卷(2张)设计 |
彭飞 |
第九周 |
制定临考策略与考前培优补差策略 |
刘芳 |
第十周 |
期中考试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集体备课 |
钟文仙 |
第十一周 |
期中考试经验总结和反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集体备课 |
刘芳
|
第十二周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集体备课 |
张心怡 |
第十三周 |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6课 三国鼎立》集体备课 |
周赟 |
第十四周 |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集体备课 |
彭飞 |
第十五周 |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集体备课 |
朱秋丽 |
第十六周 |
制定期末复习计划及查漏补缺 完成期末复习默写与复习调研卷(2张)设计 |
刘芳、钟文仙 |
第十七周 |
完成期末复习调研卷(2张)设计 |
周赟 |
第十八周 |
制定期末策略与考前培优补差策略 |
刘芳 |
第十九周 |
考前动员以及寒假任务安排 |
刘芳 |
第二十周 |
期末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