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在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的直接领导下,本学期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研训,要依照课程新标准,认真做好教研、考研、科研、培研、赛研的常规工作,重点关注两个主题(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引领教师成长“三条线(标准线、补给线、分数线)”,托起学科教学“四个面(全方面、基本面、真实面、撑门面)”,找准体育课堂“五个点(净一点、禁一点、紧一点、近一点、劲一点)”。
二、主要工作
一、重点关注两个主题
1.新课标方向明确,内容丰富,指导性强。如何反复思考并不断实践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这是新课标落地的关键。重点在“大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实践中思考“体育先姓‘体’再姓‘育’”;在“加强体能练习”的实践中思考“多样性、组合性、趣味性、时尚性体能课课练”;在“‘学、练、赛’一体化”的实践中思考“学以致用、学以能用、学以会用”。
2.当一名体育教师容易,但当一名合格并不断追求优秀的体育教师很难。年轻体育教师在经历“速成班、快餐盒”的履职后,普遍存在“功底不厚、营养不全”的问题。基于区域体育教师队伍特点,如何促进青年教师快速、高效成长,在培植事业心、强化责任心、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方面突破瓶颈,是体育发展之根、是体育教学之本、是体育质量之源。积极开展“AI+体育”、“数智体育”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研究,促进师生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每天两个一小时”,开展“课间十分钟小放松”等主题性活动,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业余训练、学校体育竞赛的整体性功能。
二、引领教师成长“三条线”
1.标准线---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要学会制订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职业标准线”。新课标要求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为学习目标,体育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这三方面的基本素养,即:保持良好的体育竞技状态;保持健康科学的生活工作和体育习惯;保持对良好意志品德、乐观心态和健全人格的不懈追求。
2.补给线---养成终身学习的必备品质,是当代教师能“教下去”的基本条件。面对新时代的体育教学,新的知识迭代更新,新的体能练习方法、新兴时尚体育内容层出不穷,“体育教师会的学生都会,学生会的体育老师都不会”,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站稳体育课堂。
3.分数线---质量永远是教育的追求,没有质量,谈何教育,体育比赛结果不重要,但重要的还是结果。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体育学科的也有实实在在的“分数线”,就是学生体质要越来越强,学生的运动技能、技术水平要越来越高,反映在量化指标上,即: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和运动队训练竞技水平。
三、托起学科教学“四个面”
1.全方面: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体育学科要有大局意识,要从“内卷”走向“低耗”。在课程开发上,要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做好传承和积淀;在社团活动中,要基于学校的特色构建,在校长的创新指导下,做强体育品牌;在活动策划时,要基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应时的风景”随机发生。
2.基本面:健康安全永远是第一目标,没有安全,谈何健康!再精彩的体育活动,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论主体责任和客体责任,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都是一次极大的伤害。体育学科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从活动现场的各个环节仔细排查各类安全隐患,从技术层面上真正实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3.真实面:巧设体育学练情景与情境。情景是单一的片断,而情境是多个真实情景的串接。新课标要求“通过系统学练,让学生完整掌握1-2项目专业运动技能”,意即:让不同的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真实的体育主要是竞赛,没有竞赛,体育就会失去“原味”,体育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懂体育比赛、能参加体育竞赛、具备赢得比赛的能力”。
4.撑门面:坚信教学、训练两手硬。课标、课程、课堂是学校体育学科的支持系统,含制度化、系统化、过程化管理,但要现实地看到,体育竞赛的确能给学校带来今天的荣誉,体育竞赛是校与校之间的比较,是门面的竞争,体育学科既要有规定套路,也要有自选动作,更要能特长亮相。
五、找准体育课堂“五个点”
1.净一点:课堂环境要做到“场面整洁、安全有序、简便易行、赏心悦目”;
2.禁一点:课堂管理要做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行动果断、组织有序”;
3.紧一点:课堂组织要做到“结构紧凑、过渡自然、多讲多练、充分参与”;
4.近一点:课堂目标要做到“贴近课标、基于学情、源于情境、矢于实战”;
5.劲一点:课堂氛围要做到“气氛活跃、身心愉悦、敢于拼搏、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