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亮点与成功之处
1. 教学目标定位清晰,重点突出:本节课紧紧围绕“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和“空中蹲踞姿势的形成”这两个核心重点展开教学,目标设定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技能学习规律,难度适中。
2.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循序渐进
导入与热身有效、分解教学与辅助练习到位、完整动作练习充分
3.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引导:
采用了讲解示范法、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游戏竞赛法、分层教学法。
利用优秀学生示范和教师正误对比示范(如空中直腿与蹲踞姿势对比),直观形象,有效强化了正确动作表象。
设置关键问题引导思考:“助跑最后几步应该加速还是减速?”、“起跳瞬间身体重心是向上还是向前?”、“空中为什么要收腿蹲踞?”,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动作原理。
4. 课堂组织有序,安全措施到位:
分组合理,练习场地轮换路线清晰,避免了相互干扰和等待时间过长。
反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助跑路线清晰、起跳踏板稳固、落地区域平整松软、练习间距足够、落地屈膝缓冲等),并在练习中时刻巡视提醒,课堂秩序井然,未发生安全事故。
准备活动充分,场地器材(踏板、沙坑/垫子、标志桶)检查仔细,保障了教学安全。
5. 学生参与度高,氛围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 助跑节奏与踏板准确性仍需加强:部分学生(尤其是协调性稍差或步点感弱的学生)在完整练习中,助跑节奏不稳定(忽快忽慢),导致最后几步调整过多,出现踏不准板(过线犯规或距离踏板较远)或被迫减速的情况,影响了起跳效果。这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空中蹲踞姿势不够规范、维持时间短:
部分学生起跳后急于下落,未能充分做出“腾空步”后积极收腹举腿、团身抱膝的蹲踞动作,动作显得仓促或仅是象征性地收一下腿。
部分学生团身不够紧,四肢在空中松散,影响了身体的平衡和空中姿态的优美度。
3. 落地技术细节关注不足:在强调起跳和空中动作的同时,对落地技术的细节(如双脚同时落地、小腿积极前伸、重心快速前移、屈膝缓冲、避免后坐)的指导和练习时间相对较少,部分学生落地不稳或后坐。
4. 个别差异关注有待深化:虽然进行了分层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对个别基础薄弱学生(如起跳无力、动作极度不协调)的针对性辅导时间仍显不足,未能完全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部分体能较差学生后期练习积极性有所下降。
5. 技术原理讲解深度可提升:对于“蹲踞式为什么能跳得更远”的物理原理(缩短转动半径,加快角速度,利于身体前旋),讲解相对浅显,部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希望了解更多背后的科学知识。
三、总结
本次蹲踞式跳远公开课整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流畅,组织有序,学生参与积极,安全得到保障。尤其在分解教学、分层练习和安全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扎实。主要问题集中在助跑踏板精度和空中动作细节上,这也是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的常见难点。通过本次反思,明确了改进方向:未来教学中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个性化的助跑节奏步点训练、空中动作的深度体验与规范强化、落地技术的细化指导以及更精准的个别化辅导上。同时,尝试利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深度。相信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改进,学生对蹲踞式跳远技术的掌握将更加扎实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