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地理备课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要求,地理备课组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宗旨,以继续完善落实集体备课活动为载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培养,加强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协作,努力提高本组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继续深入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备课组的质量落实在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一次教学研讨、每一堂班级授课,我们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观的转变和教学效能的提升,体现在对教学规律的实践和探索,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尝试之中。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文化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三、工作重点
结合常规教研,在“计划、准备、实施、小结、反馈、提高”六个环节上下工夫,提高教研质量。通过组织年级的集体备课、研究课、听课调研等活动,努力在教师中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教研空气,及时总结课改经验与成果,反思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让青年教师上组内、校级公开课等活动,帮助我们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本领。
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教研,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教研,我们可以交流经验,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可以提高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和运用能力,更加主动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的推进。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活动”如何处理,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
本学期,学校更加重视听课评课活动,并分别给予不同年龄段教师听课任务量,有效起到监督促进作用。我们地理备课组新进两位新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和打磨。
3.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
4.加强协作和交流。
加强与其他学科教研组的协作,推进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经验,分享教学成果,互相督促和帮助。鼓励教师参加学科教研组外的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备课组具体计划安排如下:
时间 |
备课内容 |
主备人 |
备注 |
第一周 |
与同学们谈地理 |
王维菊 |
初一入学教育实践活动四天 |
|
疆域 |
杨宇鹏 |
|
第二周 |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 |
秦可心 |
|
|
人口 |
王维菊 |
|
第三周 |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三课时) |
姚佳恒 |
|
|
民族 |
钱敏敏 |
|
第四周 |
地球的运动 |
王维菊 |
|
|
地形和地势 |
杨宇鹏 |
|
第五周 |
国庆假期 |
第六周 |
地图的阅读 |
浦晓丹 |
|
|
气候(第一课时) |
王维菊 |
初二时思社会实践 |
第七周 |
地形图的判读 |
秦可心 |
|
|
气候(第二课时) |
钱敏敏 |
初二时思社会实践 |
第八周 |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大洲和大洋 |
姚佳恒 |
|
|
气候(第三课时)、河流(第一课时) |
杨宇鹏 |
|
第九周 |
世界的地形、期中复习 |
浦晓丹 |
|
|
河流(河流第二课时)、期中复习 |
王维菊 |
|
第十周 |
初一期中复习、调研 |
王维菊 |
期中学业水平调研 |
|
初二期中复习、调研 |
杨宇鹏 |
期中学业水平调研 |
第十一周 |
海陆的变迁 |
秦可心 |
|
|
自然灾害 |
钱敏敏 |
|
第十二周 |
多变的天气 |
姚佳恒 |
|
|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
王维菊 |
|
第十三周 |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
浦晓丹 |
|
|
土地资源 |
杨宇鹏 |
|
第十四周 |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
王维菊 |
|
|
水资源 |
王维菊 |
|
第十五周 |
世界的气候 |
秦可心 |
|
|
交通运输 |
王维菊 |
|
第十六周 |
人口与人种 |
姚佳恒 |
|
|
农业 |
杨宇鹏 |
|
第十七周 |
城镇与乡村、多样的文化 |
浦晓丹 |
|
|
工业 |
钱敏敏 |
|
第十八周 |
发展与合作、初一期末复习 |
王维菊 |
|
|
初二期末复习 |
王维菊 |
|
第十九周 |
初一期末复习 |
秦可心 |
|
|
初二期末复习 |
杨宇鹏 |
|
第二十周 |
初一期末学业水平调研 |
姚佳恒 |
|
|
初二期末学业水平调研 |
王维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