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生物组学期工作总结

作者: 时间:2025-06-23 点击数:

太仓市实验中学生物备课组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太仓市实验中学生物备课组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强化主动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的核心目标,通过深化集体教研、优化课程设计、创新评价机制等举措,有序推进教学计划落实,在实验教学、学生能力培养及备考工作中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教学计划,夯实基础教学

    备课组严格执行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七年级下册《生物学》(2024版)“植物类群”“动物类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等模块教学,以及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免疫与健康”“遗传与变异”等内容的授课及会考复习任务。通过周次课表细化教学进度(如七年级第3周启动”种子植物”教学,第12周推进”种子的萌发”实验;八年级第4周开展”人类免疫防线”专题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新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精准对接。

二、深化集体教研,提升教学质量

1.常态化集体备课

严格落实每周一上午集体备课制度,由青年教师主备、全组研讨优化的模式,共开展17次主题教研活动。重点围绕”问题串设计”“情境创设”“复习课模式”等核心议题展开:

2周聚焦”问题串设计”,通过《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课例研讨,形成”知识回顾-现象观察-逻辑推导”的问题链设计模板;

5周结合”遗传病的预防”“地面上的植物”等内容,探索”生活情境导入-实验探究-知识迁移”的情境教学策略;

7周由骨干教师示范《鸟类》情境教学设计,将校园观鸟活动与教材内容结合,提升课堂趣味性;

8-17周针对会考复习,系统研讨”概念图构建”“实验操作强化”“真题精练”等复习模式,形成《生物会考复习指南》校本资料。

2.青年教师培养:通过”主备-展示-评议”机制,青年教师在备课、授课、反思中快速成长。如第11周青年教师展示《土壤中的微生物》问题串设计,经组内研讨优化后,该课例被选为校级”乐学生长课堂”示范案例。

三、强化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素养

备课组以实验教学为抓手,通过”经典实验+创新实验”双轨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规范操作训练

完成七年级”显微镜使用”“植物叶下表皮气孔观察”等12项基础实验,八年级”解剖心脏”“肾单位观察”等8项探究实验。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显著提升,实验报告中现象记录完整率达95%,数据推导逻辑性较上学期提高30%。

2.创新实验拓展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咖啡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生态瓶稳定性探究”等,通过变量控制、数据记录、结论推导全过程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本学期共指导学生完成6项创新实验,其中”动态血液循环模型”因科学性与创新性突出,被选为校生物实验室长期展示教具。

3.模型制作实践

组织”细胞结构模型”“肾单位立体模型”等制作活动,学生运用黏土、3D打印材料等创作20余件作品,9件入选期末”优秀实验成果展”,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四、多元评价改革,助力学生成长

    构建”操作+思维+协作”三维评价体系,从实验操作规范性(仪器使用、步骤准确性)、实验报告质量(现象记录、结论推导)、团队协作能力(分工配合、问题共解)等维度综合评估学生能力,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结合会考要求,增加”实验操作考试模拟”环节(第13周专项研讨显微镜操作及绘图),八年级学生实验操作达标率达100%,优秀率提升至65%。

五、凝聚多方合力,保障教学实施

    学校为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开学初完成实验器材普查与更新,确保”显微镜”“解剖器械”等20类设备达标;活动中及时补充”小鱼”“植物材料”等活体实验资源;期末联合举办”生物实验成果展”,通过模型展示、实验视频播放等形式,集中呈现教学成效,获师生广泛好评。

六、反思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本学期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部分复杂实验(如”酶活性影响因素”)受课时限制,探究深度有待加强;二是实验评价的数字化记录手段较单一,学生成长轨迹的动态分析需完善。

下学期,备课组将重点推进:

    ①优化实验课程时间分配,采用”课前预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三段式设计,延长核心实验探究时长;

    ②引入实验过程录像、数据电子化记录等技术手段,构建更精准的学生能力发展评价体系;

    ③加强校际交流,借鉴优质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生物素养发展奠定更坚实基础。

 

 

太仓市实验中学  地址:太仓市城厢镇县府东街38号
电话:5356507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