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地理备课组将继续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升地理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热情,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同时,高度重视 2025苏州市地理会考,积极开展备考工作,助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地理学习做好充分衔接。
二、工作目标
1.提升教学质量
精心优化教学设计,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实现学生地理成绩在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关键指标上的显著提升。针对2025苏州市地理会考,制定科学备考策略,力争让学生在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下一学段学习打好基础。
2. 培养学生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通过引入地理故事、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多媒体资源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关注度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全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促进教师成长
积极鼓励备课组教师踊跃参与各类教学研究和专业培训活动,持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通过师徒结对、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地理组教师一是力争在2025年太仓市初中地理教师基本功竞赛和苏州市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中取得佳绩。二是在本学期内,有教师的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在市级乃至更高级别的平台上展示或获奖,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增添光彩。
4. 加强团队协作
进一步强化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营造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资源共享,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富有战斗力的备课组团队。
5. 开展公开课评优课
积极组织组内教师尤其是组内青年教师开设公开课、评优课,提升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
6. 做好初高中衔接
深入研究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提前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节奏和要求,实现初中到高中地理学习的平稳过渡。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备课
每周一上午10:00,备课组全体教师齐聚学校图书馆二楼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深入探讨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复杂难懂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注意事项。主备人提前精心准备备课资料,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终形成统一且优质的教学方案和精美实用的教学课件。同时,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对集体备课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与补充,打造独具特色的教案。根据2025 苏州市地理会考和七年级下册新教材的调整改动,在备课中进行专项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考试要求和学生未来学习需求。
2.上课
高度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时刻关注每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全力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跨学科主题教学思想,初二年级适当补充高中地理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
3. 作业布置与批改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练习,尽可能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作业量要科学合理,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准确地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中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根据2025 苏州市地理会考最新要求,跟学生明确相关注意事项:除原有选择题,今年会增加主观题,对学生来说难度增大,需要提早规划,并进行相关能里的培养,布置相关的模拟试题和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和要求。
4. 教学反思
每位教师在每节课后都要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全面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通过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持续提高教学水平。备课组定期组织教学反思交流活动,分享教学反思中的优秀案例和宝贵经验,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深化教学改革
1.学习课程标准
组织备课组教师深入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明确教学方向,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结合2025 苏州市地理会考的考试要求,深入解读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紧密契合。
2. 探索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地理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高中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3. 开展教学研究
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确定备课组的教学研究课题,如“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开展 2025 苏州市地理会考备考教学”“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等。组织教师围绕研究课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撰写等方式,深入探索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4.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
利用在线平台和资源,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支持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组织教师开展人工智能(deepseek、KIMI、chatGPT、豆包、文小言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5.关注学生差异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高中地理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注重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注重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备课组具体计划安排如下:
初一年级
时间 |
备课内容 |
主备人 |
复核人 |
第1周 |
亚洲自然环境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2周 |
亚洲人文环境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3周 |
日本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4周 |
东南亚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5周 |
印度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6周 |
俄罗斯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7周 |
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东南亚的世界遗产、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复习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8周 |
西亚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9周 |
期中复习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10周 |
期中阳光测评、评讲试卷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11周 |
欧洲西部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12周 |
撒哈拉以南非洲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13周 |
澳大利亚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14周 |
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复习、单元练习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15周 |
美国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16周 |
巴西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17周 |
跨学科主题学习:探寻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西半球的国家复习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18周 |
极地地区 |
姚佳恒 |
王维菊 |
第19周 |
期末复习 |
秦可心 |
浦晓丹 |
第20周 |
期末阳光测评 |
姚佳恒 |
王维菊 |
初二年级
时间 |
备课内容 |
主备人 |
复核人 |
第1周 |
中国地理差异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2周 |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东北三省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3周 |
黄土高原、北京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4周 |
单元检测(能力自测中国分区一)、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5周 |
长江三角洲、港澳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6周 |
台湾、单元检测(能力自测中国分区二)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7周 |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塔里木盆地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8周 |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三江源地区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9周 |
中国在世界中;单元检测(中国分区三)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10周 |
期中阳光测评、评讲试卷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11周 |
复习地球与地图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12周 |
复习天气与气候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13周 |
复习世界地理概况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14周 |
复习世界地区和国家一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15周 |
复习世界地区和国家二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16周 |
复习中国地理概况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17周 |
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总复习 |
杨宇鹏 |
王维菊 |
第18周 |
地理会考 |
王维菊 |
李春艳 |
第19周 |
地理会考分析总结 |
王维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