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语文教研组第七次活动
作者:李芳芳 时间:2024-05-27 点击数:
设计思路与反思: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源于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现阶段复习的现实要求以及对单元目标的把握。
一、从课标的要求看:
根据课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辨析归纳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有目的的语言交流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迁移运用。
二、从单元目标的要求看:
九下第六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引导学生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由此可见,学习本单元的目的主要是体会学习古人的智慧,具体到《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则主要是学习规劝智慧。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三篇文章,《曹刿论战》记述了曹刿在敌军压境时的主动请见和高谈阔论时的深谋远虑,让人肃然起敬;《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对日常“比美”小事有所感悟,进而在朝堂上机智讽谏,顺利革除了“王之弊”;《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后主刘禅的谆谆叮咛,真情流露,劝说后主治理国家。仔细分析这三篇九下文言文选文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点,这也为整合复习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从现阶段中考复习的要求看:
在初三复习阶段的内容安排中,文言文复习占据重要位置,对于文言文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梳理、思考文本的内在联系,形成思维脉络。
具体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回顾梳理,讲述劝谏故事。第二环节探究劝谏艺术。总结三篇文本中不同的劝谏方法艺术,进而拓展联系其他文本,探究劝谏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鼓励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学以致用。第三环节感悟家国担当。探究劝谏精神文化价值,体会古代贤士勇于进谏的担当精神,联系实际,感受言谏文化的当下意义。
不足之处:
1.要关注劝谏和劝说之间的区别。劝谏侧重下对上,劝说在平级之间进行。
2.任务一温故知识要弱化。
3.任务二应注意三篇文章背后君臣关系的不同,关注被劝说者。
4.任务三国家担当的分析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应加强。



